原浆品鉴酒
加微信免费领取
唐代“烧酒”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蒸馏酒,而是通过低温加热法处理的发酵酒,其本质更接近黄酒的前身,与蒸馏酒在工艺和酒精度上存在本质差异。下面进行详细分析。
唐代“烧酒”的核心工艺是低温加热法,通过密封容器微火慢炊,使酒液温度升至60℃左右并保持一段时间。这一过程类似于现代酿酒业的巴氏灭菌法,目的是杀灭导致酒酸败的微生物,延缓变质,同时使酒液中的淀粉、蛋白质变性凝固,沉淀后由“浊酒”变为澄清的“清酒”。例如:
1.白居易《荔枝楼对酒》中“烧酒初开琥珀香”的描述,反映的是加热后酒液澄清、香气浓郁的状态,而非蒸馏酒的浓烈口感。
2.皮日休《酒论》中“象鼎格仍高,其中不烹饪。唯将煮浊醪,用以资酣饮”的诗句,明确提到“象鼎”用于煮酒,而非蒸馏。
唐代“烧酒”的酒精度通常在10度以下,部分优质产品可达15度,口感甜润,类似现代低度果酒或米酒。而蒸馏酒通过蒸馏法分离酒精与水,酒精度可达40度以上,入口浓烈如火烧。例如:
1.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元代蒸馏酒“其清如水,味极浓烈,盖酒露也”,与唐代“烧酒”的甜润口感形成鲜明对比。
2.唐代“烧酒”长期贮存后会逐渐变为橙黄色,成为最早的“黄酒”,而蒸馏酒因酒精度高,不易因氧化变色。
唐代文献中,“烧酒”一词多指加热工艺或加热后的酒,而非蒸馏酒。例如:
1.李肇《国史补》中提到的“剑南之烧春”,实为唐代名酒“烧酒”或“黄酒”的前身,与现代“剑南春”(蒸馏酒)无关。
2.唐代“白酒”一词多指颜色发白的米酒,或清澈如水的酒(如“白开水”之“白”),与蒸馏酒无关。
总的来说,唐代“烧酒”通过低温加热法提升了发酵酒的品质与保存时间,但其本质仍是发酵酒,与元代始创的蒸馏酒在工艺、酒精度及历史记载上均存在本质差异。
免费试喝:加微信 edd494 免费赠送原浆品鉴酒一瓶,免费试喝。>>点击领取<<
本文由人久久酱酒于2025-09-10原创发表在白酒之家,转载须经本站同意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wsdz.net/4249.html